人间词话 王国维经典语录
曹蜀阳
摘 要:诗词文学色彩的表现有很多手段,替代字或许应为其中之一。本文从王国维所论“词忌用替代字”展开讨论,就替代字使用的优劣进行辨析。替代字并非作词禁区,可以分为“代意型”与“修辞型”两类。好的替代字利于文学作品文采的表现。
关键词:诗词创作 替代字 《人间词话》 文采
关于诗词用替代字的讨论并不多见,间或有之,论者亦多持贬抑态度。清人李调元论诗有云:“诗不可用替代字,如以风为巽二,雪为滕六等类。虽宋人多有之,大是低品。”{1}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最忌用替代字。”并援周邦彦《解语花》为例:“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又点评道:“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2}显然,与李调元一样,王国维对于诗词用替代字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替代字的使用有二因:意不足,语不妙。对于“意不足”,王国维以苏东坡批评秦观《水龙吟》词的例子进行解释:“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问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字只说得一人骑马楼前过。”{3}而周邦彦用“桂华”代“月”,则是由于“穷极工巧”,即太过于注重形式而造成的“语不妙”型替代字。
王国维用什么来支持“词忌用替代字”的观点呢?首先,他认为替代字的使用无益于词作的创新:“果以是为工,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4}其次,王国维认为替代字的使用会导致词作的“不真”,导致“隔”。“隔”是在结束了关于替代字的讨论后,王国维提出的又一个新概念。这与他对替代字的态度息息相关。“隔”与“不隔”讨论的就是作者与物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王国维反对用替代字,应该正是基于“距离感”方面的考虑。不用替代字,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意境。他不遗余力地赞扬“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句“千古壮观”的境界;又称赞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的“真切”;{5}还言“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6}。“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7}
王国维的观点,自然有其正确性。退一步讲,即使替代字使用之初是可以增添文采的,不过也会因为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套板反应”,变得了无新意,成为一词之败笔。王国维引用并批评了沈伯时的一段话:“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8}若历代词家均按沈伯时所言而作词,那么后世读者从词中看到的多会是机械的重复组合,而不会是词人自身所观所感,词这种文体很快就会因为“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9}而衰落。为避免此种情况,词人们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大量使用冷僻的替代字。清人厉鹗就是一个典型:“惟其生平喜用冷僻字作替代字,有非注释出处,令读者不能了然。”{10}
不过,使用替代字作词并非完全一无是处。事实上,我们在阅读词的过程中可以注意到,适当的替代字使用并不会“转成涂饰”。笔者试将替代字分为二类言之。
第一类,“代意型”替代字。使用此类替代字,作者可用短小的词句指代文史典故或文学作品,从而表达出超越字词外延的丰富意蕴。例如“刘郎”,用以说桃花,读者自然会想到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的浪漫或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愤懑;写桃花用“红雨”,读者可想到“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生出无限感慨;或如“章台”“灞岸”,用以说柳树,易想到“章台柳”之典故,及“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等句,离愁更重。稍加概括,不难发现适当使用替代字为词句增色的原理:“代意型”替代字往往源于较广为人知的文史典故或文学作品,因而有相关知识基础的读者易在诱导下想到所用替代字的来源;能够在联想的基础上,对此语境中替代字的使用有更深层次的思索:作者用此替代字,将读者引向某典故或某意象,意图何在?如此寻索玩味,读者得以增进对词句的理解,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替代字相当于借助已有的、被广泛接受的文学元素写作,有利于丰富读者的理解。不仅如此,替代字的使用更使词作本身的意义细致化。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红雨”,若在描写桃花纷然飘落之景象时使用此替代字,就易将读者引向“桃花乱落如红雨”这一名句,甚至将读者引向李贺《将进酒·琉璃钟》{11}整部作品上,这相当于以两个字借来了一整首诗的表达效果。{12}因此,适当的替代字既可以极大地丰富词作内容,也可以让作者得以免去重复劳动——浪费笔墨,对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文学元素进行写作。因为无需再细写已被广泛接受的对象,词作者反而进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他可以开拓新的题材,创新情感的抒发方式,等等。可见,替代字并不一定会阻滞词作的创新。若能唤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替代字就不会导致“距离感”的出现。
第二类,“修辞型”替代字。使用此类替代字,是为了更好的文学修辞效果。王国维较为推崇的词人辛弃疾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这里的“八百里”与“五十弦”皆可视作“修辞型”替代字。辛弃疾用“八百里”代指牛,“五十弦”代指各种乐器,对仗工整,更能营造出一种豪迈雄浑的气魄。根据美学中“崇高”的观点,“八百里”一词营造出广阔空间感,“五十弦”营造出庞大数量感,可以充分激发起读者的审美想象。战前军营中鼓乐喧阗的氛围,将士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场景就如在眼前一般,几乎不存在“隔雾看花”的遗憾。再如,被苏轼所讥笑的“绣毂雕鞍”也是“修辞型”替代字。且看秦观《水龙吟》全词: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此处以“毂”代指车,以“鞍”代指马,一“绣”一“雕”,极其华丽。“绣毂”“雕鞍”二词,使得车马过楼前这一景致平添一分细腻。而作者又并不将景致写尽,仅描画一角。可仅这一角,已是不胜奢华。紧接着的一个“骤”字,更令这幅画面生动了起来。由此,这两个替代词的使用,通过充分发挥读者想象力,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词境与读者的距离。李攀龙称秦观“按景缀情,最有余趣。谓笔能生花,信然!”{13}
试以上述观点理解周邦彦《解语花》:
风消绛蜡,露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王国维单拈出“桂华流瓦”一句进行批评,不过,周汝昌却对此赞赏有加:“一句‘桂华流瓦,正写初圆之月,下照人间楼屋。一个‘流字,暗从《汉书》‘月穆穆以金波与谢庄赋‘素月流天脱化而来,平添一层美妙。‘桂华二字,引出天上仙娥居处,伏下人间倩女妆梳,总为今宵此境设色钩染。”{14}要理解这处替代字的内涵,还得从整首词来把握。此词先写上元之景,最后落到“从舞休歌罢”的怅惘。上元灯会热闹非凡,人间光色与天上月华交相辉映。“桂华流瓦”即说此意。“桂”的字面意思浅显易懂,“月桂”这一元素广为人知,“桂”自是指代太阴仙娥居所。就“代意”而言,“桂华”换成“月华”直写在词语的“所指”功能上固然不存在问题,但却少了原词“超乎尘垢之外”的仙逸之气。我们再进一步品味,还会发现“桂华”超越“月华”更为精妙之处。周邦彦此词最终的落笔点在于“旧情”,是对意中人的痴心。结合这一点,再看“桂华”,“桂”字易使人产生通感,鼻尖似有暗香浮动一般;而后面又有“满路飘香麝”词句,隐隐似有所照应。因此“桂”字同时又是一个“修辞型”替代字。读至此处,读者便不得不称赞“桂华”代字之妙。简单的替代,为词句增色不少。
近人吴眉孙批评王国维“抑文扬质,用意过偏”,认为替代字使用的目的在于辞藻,而书卷气才是辞藻的基础:“《人间词话》抑文扬质,用意过偏。经传有言曰:‘其指远,其辞文。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乌可漠视乎?故张孟劬先生论词曰:‘赤裸裸谈意境,而叶弃辞藻,如此则说白话足矣,何用词为?诚救时之论。须知所谓辞藻者,乃书卷气味酝酿而成。若仅仅以金荷说镫,以琼钟说酒杯,以麝尘说香,以彩扇说歌女等类,此乃替代字、帖括语,亦即静安先生所谓隔字。屡用之,至讨人厌。孟劬先生所谓辞藻,定不若是也。”笔者以为,替代字本身并无甚可“忌”之处,如何使用才是应该谨慎之处。
{1} 刘体信:《苌楚斋五笔》卷二《李调元论诗》,瀚堂典藏《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电子书。
{2}{4}{5}{6}{7}{8}{9} 王国维著,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3年10月版,第29—30页,第31页,第50页,第53页,第53页,第31页,第52页。
③{12}{13}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825页,第823页,第1022页。
⑩ 刘体信:《苌楚斋随笔》卷八,《樊榭山房诗集注》,瀚堂典藏《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电子书。
{11} 李贺《将进酒·琉璃钟》: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4} 吴眉孙:《清空质实说》,《同声月刊》1941年8月20日v.1,Nu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