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17 年了,我和安嘉和形影不离

来源:新晚报 ·2018年09月22日 01:29

实习生 魏鸿昌 马延君 新晚报记者 王坤 / 文 / 视频制作 王东 / 摄

演员冯远征带着话剧《屠夫》主创 27 日来到哈尔滨大剧院。他是这部剧的导演,演员们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专业——全部是非表演专业的学生。

集中排练只有 20 多天。话剧市场上,没人敢轻易 " 这么玩 "。这个版本的《屠夫》先是在北电校园里连演了 4 场,引起包括姚晨在内的很多演员在微博上的关注与转发,在北京学表演的学生涌过来看。来哈尔滨之前,已经在天津大剧院演了两场,有了令人意外的好票房。

从中国内地电视剧第一个直面反映家庭暴力的角色 " 安嘉和 " 开始,人们记住了冯远征。他和本报记者回顾自己 30 余年走过的演艺路,收获了口碑,有茫然、等待、错过与无奈——如他的名字,是一场 " 远征 "。50 岁之后,冯远征更多的是 " 野心 " ——他已经重新远征。

" 冯大胆 " 与他的 " 冯家班 "

冯远征用一种全新的表演体系去开发这些 " 非科班生 "。他认为,很快就能 " 招 10 个厨子来话剧 "。

和学生在一起的冯远征,慈祥许多。55 岁的他,穿着件略显旧的红色帽衫,坐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的时候,精瘦的脸上也频繁漾起各种 " 学生模样的表情包 "。

他从 2013 年开始担任北电摄影系表演课指导教师,用 18 天给北电学生排了《哈姆雷特》;之后,他开始带学生用《死无葬身之地》《日出》等名著去参加戏剧节;2017 年,他选择了欧洲名剧《屠夫》,一个以二战背景的故事。这个剧在中国最近的版本,出自七八年前的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主演是朱旭。此后无人再排。

以 " 冯远征 " 三个字的魅力,如果在大剧场演出,哈尔滨观众是会给面子的。但冯远征还用小剧场。" 他们还有稚嫩的部分。要在大剧场演,起码要有几个特别强的演员撑住。" 但之前在天津,有不少观众看完,跑到舞台边跟他的学生说:" 我也有种想上去演的冲动!"

这正是冯远征的 " 野心 "。最初应邀给摄影系学生讲表演,只是因为搞摄影的往往和演员沟通困难,学生们希望知道如何站在演员的角度上想问题。但很快,冯远征就用他所掌握的格洛托夫斯基表演体系,结合在影视和人艺的表演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在 " 小白 " 身上开始做试验。

结果正如他所想——目前国内沿袭多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教学方法,已经陈旧了。他认为,如果他的方式在教学中推广,至少大大缩短学生基础学习的时间。他这个由非表演专业团队组成的 " 冯家班 ",与 " 郭家班 "" 赵家班 " 最大不同在于 " 铁打的冯远征、流水的学生 "。在中国,格氏表演体系一直只有冯远征一个人在做。他的学生给本报记者解释,简单说,这种表演就是 " 用身体记忆,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角色想表达的意图,而不是让自己使劲贴近这个角色 "。冯远征尊重天性,主张 " 开发 " 而非 " 塑造 "。他甚至已经用表演让某些性格封闭的学生 " 放飞自我 "。

他认为,所有人都有成为演员的可能。现在,他证明了 "30 天是可以让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人登台的 "。

"17 年了,我一直跟安嘉和形影不离 "

高产的冯远征,在过去十几年间,向接近安嘉和与截然不同于安嘉和的角色,发起过双重挑战,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冯远征也会在网上刷安嘉和的 " 表情包 "。总有年轻女孩对他说:" 冯老师,我恐婚,你赔 ……"

安嘉和是一代 80 后、90 后的童年噩梦。17 年过去,冯远征因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直是 " 中国家庭暴力男代言人 "。

他告诉记者," 真的从没有后悔 "。2000 年初是内地电视剧的一个最佳期,家庭暴力话题因这部电视剧一触即发。当时,年近 40 岁的冯远征,表演状态进入黄金期。安嘉和的塑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时至今日,人们对安嘉和 " 耿耿于怀 ",还是因为它的社会意义。

冯远征说:"17 年了,我一直跟安嘉和形影不离。"

他当初接这个角色,因为他觉得安嘉和是个好人:他是优秀的医生、博士、知识分子,面对强奸过自己妻子的犯人,能在手术台上把他抢救过来。" 他只是在妻子的问题上自私、狭隘。你会发现,他永远在实施暴力的时候,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劣势上 "。

说到这儿,他给记者道了两句安嘉和的台词。暴力男瞬间附体 ……

安嘉和之后,冯远征多次将怪异另类的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如《天下无贼》里的娘娘腔劫匪、《非诚勿扰》里的同性恋 …… 他喜欢敬业的团队,拍电影《1942》时,为了演出饥民的状态,演员们几乎都不吃不喝。一次拍摄间隙,他和徐帆并排坐着,饿得气息奄奄。这时,不远处一个人起身走了,留下一个被坐扁的沙琪玛。徐帆挣扎着爬过去,一把塞进嘴里,边狼吞虎咽边说:" 我不管了,我快饿死了 ……"

冯远征是高产的演员,但近两年作品相对少了。" 不能有闪失。" 他说," 年轻人拍 10 部烂剧,如果遇到一部好剧,算成功了。冯远征如果拍了部烂剧,再拍 10 部剧也回不去了 ……"

他曾是有北京户口的 " 北漂 ",当了 4 年跳伞运动员,在北京拉链厂当过工人,报了很多表演培训班,一心想表演。他当过群演,两次考北电失败,后来进人艺挑大梁,因失恋跑到德国进修,又在剧变的德国经历迷茫,找回自我。

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开始习惯反思。他的老师露特 · 梅尔辛,是当初把他从人艺 " 挖 " 到德国的 " 伯乐 ",是格洛托夫斯基的 " 嫡系 " 弟子。冯远征后来执意从德国回来,并用格氏体系去精进表演。22 年后,他再回到德国,梅尔辛已经坐在轮椅上,衰老了。

冯远征后来在媒体上以《我穿墙过去》讲到这段往事,陈述中带着伤感的顿挫。他后来才知道,梅尔辛在 2014 年去世了。前几天,他又去了德国," 像是重走当年的路 "。坐在飞机上,他的脑海里不断重放当年的所有记忆。

" 想哭 ……" 他对记者说," 可能人岁数大了,比较脆弱 ……"

他聊到 7 月 28 日在哈尔滨大剧院的公益讲座。此前,大剧院从没有主创在演出前做这种活动。最初,院方规定买《屠夫》门票的观众才能参加,但冯远征反对。

" 我希望大家都能来。懂不懂没关系。" 他说,他的导师梅尔辛当年来中国教学,也是没有报酬的。

对话——

" 哈尔滨话剧新观众群体应该是大学生 "

新晚报:最近,人们再一次把安嘉和、容嬷嬷、安陵容、邱莹莹、凌玲 …… 放在一起。角色成功塑造,女演员却 " 不知所措 ",吴越甚至表示后悔。

冯远征:她是很好的女演员,我最近没见到她,我一定会告诉她,要学会接受。她措手不及是因为这个角色演得太真实。10 年后过来看,她会笑的。

新晚报:什么角色是你一再错过又念念不忘的?

冯远征:十七八年前,有个导演曾试了 20 多个演员来演蒋介石。后来我来了,当时化妆间镜子上贴满了蒋介石的照片。化妆师说:你是唯一不化妆就很像的演员!我越看越像,但后来错过了。那之后遇到很多戏,总觉得不是我要的角色。不能强求,演员永远在被动的状态下。还有一次是演一个相声演员,就是侯宝林。

新晚报:也非常像!

冯远征:我为这个戏也曾准备好久,后来错过了。错过,但也留下了财富。

新晚报:这次为什么要在哈尔滨做公益讲座,跟并不一定懂的观众讲戏剧?

冯远征:哈尔滨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大列巴、红肠、干肠都是我的最爱。我 1999 年第一次来哈尔滨拍电影《拯救艾玛》,它是哈尔滨的真人真事,当时的《哈尔滨晚报》为一个华侨发起了献血,三四千市民去献血 …… 哈尔滨历史上话剧红火过,是有底子的。新一代重新要开始,我认为更多要培养大学生这样的年轻观众群体,在三年到五年左右。这样一个有底蕴的城市,人们会越来越往高看。

新晚报:2017 年上半年,从《人民的名义》到《军师联盟》《我的前半生》,电视制作精良化,演员也愿意为一个角色付出洪荒之力。观众骂得更投入,也更爱老戏骨和大叔。

冯远征:一段时间,大家需要小鲜肉。再加上资本介入,无限砸钱,对有底蕴的剧是一个冲击。现在,人们对小鲜肉疲劳了。《人民的名义》其实你仔细看,不是 " 飙戏 ",每个老演员只是认真完成自己的角色。只是大家看一群好演员在这个时机出现在同一部剧,觉得真好。

新晚报:我会觉得,只有回到话剧舞台上的冯远征才会觉得踏实。你又以老师的身份和话剧舞台紧密联系,艺术家与老师,哪个更难?

冯远征:都难。理解不了年轻人怎么想,我觉得他们奇葩,他们看我也奇葩。刚开始带,斗志斗勇。到了下一届,之前所有总结的经验又全推翻," 治 " 他们要想新招。

新晚报:对现有表演教育方式的挑战、打破和重塑,是否是冯远征新的远征?

冯远征:的确需要绞尽脑汁,重新开始。

新晚报:冯远征的本色出演是什么?

冯远征:老师。很上瘾,因为是去面对一个未知。

编辑 尤晓海

2008~2017 天天娱乐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