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族精神知识结构.doc
林静
摘 要: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上的巨匠和旗手,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超然的地位,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他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塑造了孔乙己这位居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中国传统读书人形象。本文以孔乙己为例,引入管理学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来分析他的精神结构与人生命运,并分析他悲剧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密码,以此探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关键词:孔乙己 内卷化 中国传统文人 PES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
一、从孔乙己的出场和形象看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剧呈现
现当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家用极其详细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的落魄知识分子。他中举无望,生活穷困潦倒,性格中有迂腐亦有良善的一面,而他最终被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所吞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性格特征及其悲惨结局,不仅仅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一个尴尬且矛盾的位置。一方面,在经济上他很穷困,没钱到“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只能与处于社会底层劳工的“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而另一方面,他却一直坚持穿长衫,保持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标志,还满口“之乎者也”,教人“茴”字的四个写法也有意显示他是个读书人,就连偷书也硬要辩解为“窃书”,而是“不能算偷”的,用以维持他可笑的读书人尊严。最后被打断了腿还让人“不要取笑”。在鲁迅看来,他最可笑的一点是他虽然知道“茴”的四种写法,但这些学问实际上是没有用的。在小说中鲁迅直接评价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总之,孔乙己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劳动技能的人,但他却有读书人的清高,而他的学问又没有太大的社会效用,而且他不愿意去从事“短衣帮”的工作,完全是一个让人找乐子的社会多余人。
小说中鲁迅只用了四次出场便把孔乙己复杂的一生描述出来。以下将通过分析孔乙己的这四次出场看人物的形象与命运轨迹。
孔乙己第一次在咸亨酒店的登场是这样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第一个句子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相貌描写突出了他的读书人身份、落魄身世和清高的性格。他的破烂长衫暗示了他忘不了读书人的身份,而他的高大身材则说明他其实是有力气可以从事劳动职业。孔乙己“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又暗示了他不大受社会尊重。作家北乔的《孔乙己:脏破长衫里透着鲜亮》中对孔乙己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却坚持穿长衫的情况认为这是“他死抱‘读书人这一臭架子”。因此人们对他的印象便是诸如“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穷酸架子”“穷困潦倒却丢不下读书人的清高”“对读书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
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是和第一人称为“我”的小伙计的对话。“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的不理不睬、好不热心说明年轻人对他也是毫无同情,轻视如草芥。而孔乙己解释“茴”字的四个写法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虽然被大家轻视,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知识严谨的坚持。
孔乙己第三次出场是和小朋友们在一起,这次出场也可以看出他自命清高却冥顽不灵中保有良善和爱心,“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事实上,在咸亨酒店,孔乙己的品行并没有什么恶劣之处,他“老实,从不拖欠”。
孔乙己第四次出场是最落魄的一次,他被打断腿,用手走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因为偷了一些读书人喜爱的书纸笔砚的东西,他先后被吊起来打,最后腿也被打断了。鲁迅以这次最后的出场来说明孔乙己最后的悲剧,这次出场其实依旧显示了他对读书人身份标识的东西非常热爱。
二、孔乙己悲剧的内外因分析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性格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密码。毕竟,孔乙己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缩影,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浸染后注定的悲剧。在此,我们根据PEST分析模型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外部环境,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
PEST分析模型是由PEST四个元素组成(Political System政治与法制,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Technological技术)。在分析一个个体或集团所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其所面临的状况。
从小说原文看,孔乙己常常出现的外部环境是虚构的小城市鲁镇里的咸亨酒店,赵一民认为鲁镇并非一个具体地点,而是一个在鲁迅小说里多次出现的艺术形式。王瑶、刘缓松、张毕来等老一辈学者也认为,鲁镇就是指中国的农村,鲁镇和未庄上的人主要就是地主和农民,人物的冲突或主人公的悲剧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阶级压迫关系。所以说,“鲁镇”属于鲁迅所表达的时代内中国的乡镇,鲁镇人也绝非仅仅属于鲁镇,它也属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
孔乙己的外部环境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国家,读书人参加的官员选拔为科举制。宋代开始科举已是不论家世高低或经济贫富均可参加的,这样一来不仅仅从国家角度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数,更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的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当时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是到了孔乙己的时代,科举制度本身的发展也陷入“内卷化”,即政治制度方面的科举制渐渐是循环而不上升式的“内卷化”发展。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总量从明朝到晚清增加了好几倍, 但是科考录取的名额并未相应增加。相比于宋朝,孔乙己所在的晚清的普通知识分子由科举而实现理想的道路日趋狭窄,无法进入仕途的底层知识分子由此增加。另一方面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陷入僵化。经济上,当时“内卷化”发展的小农经济以及少数个别地方被列强入侵才开始发展商业和资本主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被封建社会与外国列强双面限制。社会环境是封闭性等级分明的,而社会上升通道只有科举制。因为社会风气,文人的头上闪耀着被社会或者自我放大的光环。文人职业是一个被设置完好的程序,这个程序便是“读书—中举—做官”。如果文人没有中举,没有实际生存和生活技能,无论是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人士都不会给予这些文人尊重。在科学技术方面,不仅科技长期停滞不前,还被认为是奇淫技巧,巫医百工也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同时社会科技缺乏与其他文明国家的交流。总之,外部环境是悲剧的,在这种环境下,“学而优则仕”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终极生活目标,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极大的诱惑力。
同时,我们对孔乙己个人采用SWOT四元素分析模型分析他的自身(SWOT的四个元素分别为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孔乙己只有唯一的优势和技能便是知识,可是他将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个人没有其他技能,只能利用这个技能附带的“写一手好字”做一些糊口工作。同时,他也不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提高其他生活技能。除了这个知识技能外,他的其他如经济能力和不愿意从事短衣帮劳动的迂腐思想都属于他的劣势。他唯一的机会就是中举后成为官员的一分子。和更早的知识分子不一样,孔乙己的威胁加上了清末科举制的终止,这样他的才学和人生发展道路便彻底中断。
根据以上内外因结合的分析,说明个人命运与科举的道路紧密联系,决定封建社会“士人”即知识分子的职业道路只能是“学而优则仕”。因此,没有获得个人前程进入官场成为统治者的一员,孔乙己注定是一介书生,只能坚守本分,不为社会所接纳,只能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
三、结语
作为文人,在清末科举制度已僵化、商业意识已经入侵、社会已经变化的时候,继续清高地坚持原来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轨迹才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成因。最后要回到对传统文人的可悲和可怜上,孔乙己作为个体,本身具有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角色,这一类角色类型,作为群体,确实又与传统中国的底层文人具有相当的关联,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相应气质、精神结构与人生命运。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 北乔.孔乙己:脏破长衫里透着鲜亮[J].名作欣赏,2016(1).
[3] 郭焱等.企业战略分析、预测、评价、模型与案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4] 赵一民.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J].名作欣赏,2016(11).
[5]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 孙德林.创业管理与技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7] 王国伟.士之变迁:从八股文士到洋场众生——从《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知识分子形象变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