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郑杰英
摘 要:宋代咏茶诗蔚为大观,杨万里的四十篇写茶诗意味深厚,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嗜茶如命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将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的“味外之味”融入到自己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表现了其对崇高精神人格的追求。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茶民俗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味外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杨万里 茶诗 味外之味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一生著作颇丰,写下了两万多首诗作,《全宋诗》收录了大约四千多首流传于世。据统计,出现“茶”字的诗歌大概有五十多首,虽然只是全部诗篇的冰山一角,但却拥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茶诗有写饮茶的规矩,有写烹茶的技巧,有以茶喻人,托茶言志,也有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总之,杨万里关于“茶”的诗文,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嗜茶如命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将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的理思,表现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中,融会在自己的诗论中。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宋代的茶文化有多方面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研究杨万里的诗论,以及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人生体悟。
一
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其风雅、淡泊的品格为历代文人所重视,杨万里自然也不例外。但读杨万里的茶诗,可以发现,他和常人的喜爱有所不同,他似乎是发自先天的喜爱,达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境地。这一方面是因为杨万里喜欢大自然,而茶作为“南方之嘉木也”,其本身清雅的特性,更符合其审美追求。陆羽《茶经·九之略》写道:“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援跻岩,引绠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1}杨万里的茶诗中也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的,如《酌惠山泉瀹茶》:
锡作诸峰玉一涓,麴生堪酿茗堪煎。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2}
正是源于对大自然的喜爱,杨万里对茶——这一自然之生灵——尤为钟爱。他的一首词这样写道:“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骨瘦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体状况是“骨瘦如柴”。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身体如此之差呢?诗人在词的小序中进行了说明:“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也就是因为过度饮茶,得了气疾,所以骨瘦如柴。可是他仍然不愿意和茶分道扬镳。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写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桂隐主人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这和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爱好,可谓不分伯仲了。
二
除了表达自己嗜茶如命的爱好外,杨万里的茶诗,还写自己喝到过的许多茶,如白山茶、武夷茶、黄檗茶、鹰爪茶、双井茶,诗人对家乡的双井茶尤为喜爱。在其诗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写道:
鹰爪新茶留眼场,松风呜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干阁,自看风炉自煮尝。{4}
这首诗写诗人在煎家乡双井茶时,联想到同乡黄庭坚咏双井茶的诗句,又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的景色,不禁想念起家乡来,感觉家乡双井茶同日铸、建溪名茶一样,都是好茶,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上亲自煎饮双井茶。不仅如此,诗人还写了茶芽、新茶、分茶、煎茶以及饮茶等一系列的茶诗。诗作《晚兴》写的是茶芽甘甜爽口。
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5}
《山茶》则写了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全部过程:
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饰朱红菜碗心。
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输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6}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则记述他观看显上人玩分茶时的情景,详尽而生动。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云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7}
经过显上人魔术般的调弄,兔毫盏中的茶汤幻化出了各种物象,时而像乱云飞渡,时而像寒江照影,那游动的线条又像龙飞凤舞的铁画银钩和书法杰作,为欣赏者开拓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而《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其七):
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8}
这首小诗写春天的暖风送来幽幽清香,不是草木也不是鲜花的香味,可这种香味闻入诗人的鼻中,烦恼就会顿时消解,将茶的茶香、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实,杨万里的茶诗还侧面反映了饮茶之风在宋代的盛行。如果说《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的显上人分茶是一种茶艺的展示,那么,乡村野店、僧庙寺人的饮茶,则充分显示饮茶之风在整个社会阶层的盛行。如《题水月寺寒秀轩》:
小寺深门一迳斜,绕身萦面总烟霞。
低低檐入低低树,小小盆盛小小花。
经藏中间看佛尽,竹林外面是人家。
山僧笑道知侬渴,其实迎宾例沦茶。{9}
写山僧待客时,一定会备好茶。
三
杨万里的茶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茶的喜爱之深,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茶味”的强烈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饮茶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中。在其小诗《将睡四首》中曾这样写道:“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10}诗人就是将“茶”和“诗”并举,称其为生活中的祟魔,可见在诗人心中,“茶”和“诗”占据着同种重要的地位,这也无怪乎诗人常把茶味和诗味联系在一起了。他在《诚斋诗话》曰:“《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余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11}就道出了律诗不能“一去无回”,而要有一去犹回的“余味”,这种“余味”和饮茶过后口齿留香的余味是相似的。同样,在《诚斋诗话》中诗人说“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遗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12}详细而生动地评价了怎样写诗才能做到余味无穷。不仅作诗如此,作者对读书治学同样追寻的也是这种“味外之味”。
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国风》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13}在古代“荼”即为茶。可见杨万里不止一次把饮茶之味当作读书之味。而在《颐庵诗稿序》又将吃糖、作诗、饮茶讨论一番。他说吃糖开始觉得甜,可是吃多了,就没有味,反而有害;而饮茶却是起初有些苦涩,不久则不胜其甘。可见好的诗歌,文章必定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必须有深邃丰富的内涵,使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杨万里追求的“味外之味”不仅仅表现在其读书治学上,还表现在其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古人视茶为“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圣洁之物”,文人们也希望自己成为茶一样的“洁性不污”之人。杨万里将个体的心灵感受物化于茶,在他心中,茶已不仅仅是茶,而是其对理想人格的重塑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杨万里在《谢木韫之舍人赐茶》诗中谓友人:“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他把故人和清明雅致的茶相提并论,可见其对故人的推崇与喜爱。
杨万里的四十篇写茶诗意味深厚,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茶的喜爱,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社会的茶民俗和个体的心灵体悟,尤其是他对“味外之味”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其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是其对崇高精神人格的追求。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茶民俗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味外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唐)陆羽著,志文注译:《茶经》,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7} 刘枫主编:《历代茶诗选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第634页。
{3} 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4}{5}{8}{9}{10} 赵方任辑注:《唐宋茶诗辑注》,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第635页,第635页,第634页,第634页。
{6} (元)方回选评,(清)纪昀刊误,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24页。
{11}{12}{13} (宋)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5页,第1798页,第1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