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批评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8年09月26日 15:57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何月聆

摘 要:在媒介高度渗透的现代,文学批评也免不了要接受新时代的考验,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大众传媒以及消费社会的新形势下出现批评世俗化、功利化、滞后化一系列问题,伴随主流出现的媒体批评走入大众视野,对其态度褒贬不一。面对新的文学格局,形成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学批评体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文学批评 新媒体 体系重构

新媒体的普及发展,数字技术的高度渗透,当今的世界可以称之为全媒体化的世界,媒体化社会,不仅意味着图像狂欢的社会,更是消费主义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新媒体的属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逐渐掌握社会话语权,构筑属于这个时代的媒体话语地位。文学作为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精神文化,避免不了新媒体的侵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就如同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文学批评推动文学创作,在甄选作品、审美引导、价值观引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媒体在迫使文学与文学批评主动或被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造自己来适应媒体化时代的生存,探讨文学与文学批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及其未来发展自然成为当前文学界的一大热点。“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进入困境之时,恰好是媒体批评兴起并渐露峥嵘之日。”{1}本文将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阐述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现状,其次对新时期文学批评嬗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文学批评如何重构。

一、当前文学批评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文化环境、新媒体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文学批评遇到新境遇与新挑战。现在的文坛由过去以传统文学为主的单一格局演变为传统型文学、市场化文学、新媒体文学组成的新格局。正如白烨所说:“现在的文坛由过去以传统文学为主的单一格局,演变为‘三分天下的新格局: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2}文学批评也随着文学格局的嬗变在学院批评、专业批评外发展出面向大众的媒体批评。当前中国文学批评正面临以下几种倾向:

(一)世俗化。当“元话语”的格局被解构,多元主义开始占据上风时,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文学批评开始丧失原有的价值立场,模糊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开始向世俗化发展。文学批评失去其原有的权威性,不能担当提高大众审美、引领文艺发展的责任,开始主动迎合媚俗化,把文学作品甚至是批评活动当作是商业活动,更加看重其商业价值。最后受众看到的不是那些具有文学品格和意义的作品,而是一些被批评家镀了金的商品。文学批评在消费社会影响下失去其原有的规范。

(二)功利化。商业思想通过大众传媒渗透进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主体丧失其主体性与独立性。黄发有在《影子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危机》{3}中提到了当前批评被功利化后的几种倾向。1.有偿批评,有偿批评使批评成为直接地或间接地获取物质回报的方式,使批评家与书商成为利益共同体。时下的作品研讨会、新书发布会、签售会更是功利化体现。2.假想批评,当前的快餐社会,能够认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作为文艺风向标的批评家更应该坚守职责,做负责人的批评,在汗牛充栋的作品中挑选出真正具有时代意义,可以流传的作品。3.逆反批评,作品被批得越惨,却越热销,发行率、曝光率大大提高,催生消费神话,这也是当前批评一大怪象。可见,文学批评在功利化的引诱下,失去了批评的价值,也出现批评缺失与批评过剩的矛盾现象。

(三)滞后化。一些批评家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现状和表述问题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明显与当下现实错位脱节。面对文学创作复杂多样的新形势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层次的新需求,一些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贴近生活。既缺少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鉴赏的特点进行阐释,又不能对文学批评本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良发展倾向提出警示。

二、新时期文学批评嬗变原因

当下文学批评的这种变化,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原因,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文化机制: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大众文化迅速扩张并走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大众文化产业步入现代化和大众化的新轨道,大众文化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追求孕育了媒体批评,也对媒体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是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和来自学术界的精英文化分庭抗礼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媒体批评便是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语境中,为了满足批评受众新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平民化的转向:在创作和表现视角上,它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出发;在开放程度上,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文学批评;在批评风格上,媒体批评凭借幽默风趣的文风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普通大众选择文学作品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传播机制:大众传媒。媒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分为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时期、大众传媒时期。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口头传播时期及文字印刷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媒体批评在电子媒介、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为媒体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最重要的表现是它拓展了媒体批评的传播空间,进一步促进了文学批评家和批评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批评话语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批评话语导向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而大众传媒中的批评,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被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制约。

(三)动力机制:文艺消费。文艺消费是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物质文化的繁荣为精神文化消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马斯洛需求所说,人类只有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才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精神文化消费成为现实。但是,文学作品生产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文学批评呈现消费社会的商品化倾向,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消费主义时代里陷入了困境。文学批评被当成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消费品,批评活动被当作文学作品的商业炒作,形成作者、评论家与出版社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导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乱象丛生,日渐失去了文学批评原本应该具有的有效性或公信力。

三、新时期文学批评如何重构

当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大众传媒的影响日益扩大,媒体批评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产生,一反之前学院批评“统治”的格局,使批评话语多元化。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样式,从其产生之初便引发学界对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质疑,学界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媒体批评所传递的思想内涵能否承担起文学批评的职责问题上。它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批评类别,如何处理学院批评与媒体批评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重构文学批评的重点。

(一)构建多元化批评格局。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一方面,学院批评必须借助传媒的力量才能彰显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学院批评的不断传媒化,使得其批评价值不但缩水还具备了商业性质。作为主导的学院批评,应当具有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自身适应当前的社会文化。如果媒体批评能够借鉴学院批评的规范理论完善自己,形成一套独有的评论体系,就能减少外界对其话语权的质疑。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文学批评的良性发展。

(二)保持独立的批评品格。部分学院派批评家始终在批判新媒体发展给文学批评带来的弊端,文学批评家面对当前消费社会,失去了批评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肖鹰也曾说:“一个真正能够行驶批评的自由和履行批评的使命的批评家,必然是独立于媒体之外的自主的个体。”评论家不仅要对创作者负责,也要对大众负责。文学批评的作用在于找到文学的品格和意义,引领文化思潮与审美。因此,在当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文学评论家应当保持独立的品格,坚守批评规则,树立权威。

四、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学批评面临的质疑与挑战是对文学批评的鞭策。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借助于大众传媒与文化产业广泛覆盖日常生活多重领域的机会,迅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成为目前最具活力的批评样式。虽然面对多方质疑与指责,但媒体批评的存在价值并不能被忽视或者抹杀。媒体批评有着传统学院批评望尘莫及的优势,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变革中,对文学批评现状的整理有助于我们客观审视当代文学批评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基于现状提出一种适用于当代的文学批评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传媒语境中文艺批评的话语反思[J].文艺评论,2002(6).

[2] 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J].文艺研究,2009(8).

[3] 黄发有.影子批评——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危机[J].文艺争鸣,2005(5).

2008~2017 天天娱乐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