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弟子规》所涉道德行为规范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8年09月26日 09:37

教师道德行为规范片

摘 要:《弟子规》全书围绕《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文字展开,全面阐述了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处事及在学业上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其中的一些传统美德对于优化社会风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孝悌 谨信 仁爱 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是康熙年间的一名普通秀才。至清中叶,山西平阳(今临汾)儒生贾存仁将其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五个部分,总计一千零八十个字,阐述了青少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为人处事及在学业上应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

关于《弟子规》的主旨,作者在“总叙”中明确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论语·学而》篇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两相对比可知,该书是以孔子的这一观点为依据,倡导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谨慎小心、诚实可信、对人仁爱,以及努力学习等美德。本文就这几个方面做一些具体的论述。

一、极力提倡“孝悌”

《弟子规》中以“入则孝,出则悌”为提纲,首先提倡孝悌,要求青少年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我们先探讨《弟子规》关于“孝”的内涵。在本书中,作者把“孝”仅作为孝敬父母来讲,并围绕孝敬父母而树立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古人认为“孝,利亲也”{1}“善父母为孝”{2},并把孝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如《孝经·三才章》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同古代的这些思想一样,在《弟子规》中作者“孝”作为孝敬父母来讲,但他并没有从宏篇大论上去研究尽孝的道理,而只是利用平常百姓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来培养青少年的孝道,从潜移默化中使青少年树立“孝”的道德观念。

1.强调“孝”应当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做起

子女做事要听从、顺承父母,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作者希望青少年恭恭敬敬地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不自作主张,要顺从父母的喜恶。

父母有过孝敬有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告诫青少年当父母有过错时,要想尽办法去规劝。

父母有疾,日夜侍候,如:“亲有疾,药先尝。尽夜侍,不离床。”

要关心父母日常生活的冷暖,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双亲亡故,要孝礼周全,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强调“悌”的道德内涵和行为规范

所谓悌,即尊敬兄长,这在古代是与“孝”并列的两大道德观念之一,在《论语·学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说法。《弟子规》延续这一传统观念,并从在家庭、社会两方面对“悌”进行了论述。

在家庭里,要求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孝在中。”并指出兄弟和睦的关键是要把兄弟之谊放于利益之上,在相互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相互忍让,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在社會中,要求以长者为先,并从几个小的方面分别做出了要求:

对长者要恭恭敬敬,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路遇长者要揖拜,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与长者言语要有礼节,如:“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以上这些都是《弟子规》对于“孝悌”所提出的行为规范,既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原则,也总结了许多古代的优良传统,并且较为全面地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孝悌”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有些行为规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仍有可继承和借鉴的内容,如事亲如敬,尊敬兄长等;有些道德规范则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如守孝三年等。因此,我们应当有分别地看待这种伦理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大力倡导“谨信”

所谓“谨信”就是谨慎小心,诚实可信,要求青少年应当严以律己,勤俭节约,对人诚实无欺。古人认为“养其习于童蒙”,并且十分重视小儿德育,而“谨信”作为德育的一种,同样不应受到忽视。《弟子规》中将“谨信”分成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1.“谨”就是严于律己、做事谨慎小心

首先,青少年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刻苦,具体要求是:要迟睡早起,珍惜时光,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要讲究卫生,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穿衣要整洁俭约,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要仪态端正,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萁踞,勿摇髀”;甚至对饮食也有要求,如“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其次,青少年做事要谨慎小心。当进他人屋子时应“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当借用别人物件时应“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另外,做事要稳重,如“事多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等。

关于“谨”的行为规范,本书做了以上的论述,其中要求青少年勤俭节约,做事谨慎稳重的规定,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

2.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

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这是古代德教发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人为善的要道。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并认为一个人言而无信,就好像车无轱辘,必定寸步难行。本书也十分重视发蒙中的守信教育,把“信”看作人生一以贯之的美德,要青少年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并且分别从言、行两方面对“信”的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阐述。

言,即说话要诚实讲信用,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行,即行为要诚实可信,关于这一点,有分别从自省、交友、克己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自省。即一个人无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省察。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4}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弟子规》中则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如:“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第二,交友。《弟子规》十分注重交友,主张交友择朋要以诚相待,交友应多交“直谅多闻”的朋友,见朋友优缺点一定当面指出,不能放弃原则而一味去迎合朋友的错误,如:“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第三,克己。也就是以儒家正统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要求有错能改,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无可否认,“谨而信”中为青少年的为人处世提供了行为规范,浅显易懂而令人掩卷深思,对于我们立足社会又有一种明显的指导意义。

三、注重宣扬“仁爱”

关于“仁爱”,古代的儒家先哲圣人们认为:“仁者,人也。”{5}“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样人的行为与人生的态度都必须遵循“仁道”的精神,而“仁道”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生和生命的热爱。朱子认为:“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6}“亲亲”就是亲爱自己的家人,同时还要推广到“仁民”,将人生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推及到他人、社会,最终实现人生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弟子规》的仁爱,就是重视人生,热爱社会与他人。“仁者”即圣人。而“仁”具体来讲,既是自强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顾,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由己及人,从自我做起。“仁”既包含情感上的爱与物质上的扶助,同时更注重他人道德上的提高。仁者对他人的爱助,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有人德有成就的人。《弟子规》正是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做出的行为规范来显现这种微言大义,从而逐渐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为了强调“仁爱”这一传统的道德观念,书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其展开了论述,概而言之有“四要”“八勿”。

“四要”即以仁爱之心待人的四个原则:

待人要大方的原则,如:“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待人要扬善的原则,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待人要报恩忘怨的原则,如:“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人要以理服人的原则,如:“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八勿”即与人为善的八种不应做的事情:

勿自私,如:“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扰人,如:“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勿揭人短,如:“人有短,勿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勿扬人恶,如:“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另外还有如:“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关于“仁爱”的行为规范,除了以上“四要”“八勿”, 《弟子规》还指出亲近又仁德的人有哪些好处,反之有哪些坏处。例如:“能親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四、重视读书学习

我国自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对儿童的读书教育,这既有利于儿童增长知识,同时也是青少年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弟子规》对读书学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

第一,读书学习要与提高德行相结合,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第二,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如:“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第三,读书学习要循序渐进,如:“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第四,读书学习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要心到、眼到、口到,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要有疑而问,多思多想,如:“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第五,学习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如:“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对书籍要倍加爱护,如:“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所。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非圣书,屏忽视。蔽聪明,坏心志。”

总而言之,《弟子规》以“孝悌、谨信、仁爱”等为主旨,针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琐细事情,采用三言韵语,为青少年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有些具体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很大差异,但其中倡扬的敬老尊长、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在今天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中仍应当坚持和发扬。

{1} 高亨:《墨经校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页。

{2} 徐朝华:《尔雅今注》,“释训第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3} 《论语·孟子》“为政第二”,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4} 《论语·孟子》“里仁第四”,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5} 《论语·孟子》“尽心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6}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参考文献:

[1] 文绍安.朱子家训[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2] 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 马欣来.中国古代的圣书《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

[4]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 汪茂和,蔡翔.白话蒙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作 者:赵振国,文学硕士,太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2008~2017 天天娱乐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