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的力作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8年09月27日 16:25

近现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 1939 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陶淑琴

摘 要:《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全面清晰地呈现了“二战”后八十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进轨迹,构建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研究难度巨大,研究视角独特,研究价值重大,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史研究力作。

关键词:蔡熙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学术史研究力作

中国读者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接触到狄更斯的作品,同时对其开始了研究。迄今为止,狄更斯的所有作品,基本有中译本。研究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论文已超过两千余篇,研究专著也多达四十余部。然而,在众多的狄更斯研究中,仍然存在不少遗憾,其中之一便是对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缺乏关注,而其中对国际狄更斯学术史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这无疑妨碍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就无法全面把握狄更斯研究的当代意义。蔡熙教授的专著《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则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该书以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为研究对象,选题前瞻,重要的是学术价值自不待言。蔡熙教授长期关注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具有扎实的英语阅读功力,阅读了上百部英文版的狄更斯研究著作,主译了三十余万字的《狄更斯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同时他还先后主持了关于狄更斯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以上课题。扎实的英文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为该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品读该著,颇感其内容丰赡,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论证周密,结论科学,堪称一部学术史研究力作。

一、丰赡的内容、清晰的结构

该书紧紧围绕“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全书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英美狄更斯批评。作者把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独立成章,逐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最后一章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对当代英美学界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些反思性的文章既见理论功力,又具有针对性。

第一章探讨了1940—1959年间英美狄更斯研究,以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把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两种类型:狄更斯声誉的复苏、形式主义批评和传记研究,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作者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各个批评家的观点。复苏时期的研究,作者重点介绍了乔治·威尔逊、爱德蒙·威尔逊、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等重要评论家的观点,特别重视了利维斯夫妇的负面批评。在形式主义批评方面,同样呈现了多元化声音:马里奥·普拉兹贬低狄更斯的艺术技巧;特里林和约翰·巴特则称狄更斯是完美的艺术家;道格拉斯·布什激赏狄更斯的幽默艺术;希利斯·米勒的意识批评通过语言分析,运用细读法寻绎作品的本意;纳博科夫对《荒凉山庄》的品评则完全着眼于形式。传记研究在“二战”后十年间发展迅速,有约翰·福斯特《狄更斯传》、乌纳·蒲柏·轩尼诗《狄更斯》、杰克·林赛《狄更斯:传记与批评研究》、朱利安·西蒙斯《查尔斯·狄更斯》以及艾德加·约翰逊《狄更斯——他的悲剧与胜利》。

第二章探讨的是1960—1979年间英美狄更斯研究。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作者称此为“狄更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多元化的研究大潮下,主题研究、形式主义批评、影响研究、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批评方法层出不穷,同时,早期的传记批评依然在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狄更斯研究又迎来了批评方法的又一次转向:从传统批评到后现代批评,解构主义、接受理论、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种种理论方法进入狄更斯研究领域,批评方法和视角呈现多元互动的特色,传统批评与后现代批评共存。

第三章研究介绍了1980—2010年间英美学界的狄更斯研究。这一时期,狄更斯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实现了后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的融合互渗。特点有二: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批评大行其道,但是传记的、历史的、形式主义的、人文主义的传统研究著作继续出版,各种批评派别的研究者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对话;另一方面,传统的人文主义研究与后现代批评一直融合互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作者客观全面地介绍了此一时期传统批评与后现代批评各自的观点,是该书的主体部分。

第四章以“狄更斯学术史反思与研究”为题,重点介绍了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意识批评研究、詹姆斯·M.布朗从经济视角出发进行的狄更斯批评、雷蒙·威廉斯的狄更斯城市主题研究、狄更斯小说中的“异托邦”空间、西方狄更斯研究的道德批评传统及其反思等,这些反思性的批评研究深化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该书虽然内容丰赡,涉及的理论家和批评流派多种多样,但各个章节之间逻辑关系十分清晰,环环紧扣,主题突出,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全书特色浅析

笔者认为,该书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独特,研究价值重大。该著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梳理和审视当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全面清晰地呈现了“二战”后八十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理清其演进轨迹,构建了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与此同时,通過勾勒脉络,呈现知识的生长点,昭示演进规律,立足民族立场,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总结对当下现实与学术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方法。总结狄更斯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其得失,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对国外的狄更斯研究有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为中国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我们培养跨文化接受的成熟心态,提升文学研究的价值坚守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第二,研究难度巨大。该书完整而客观地梳理了当代英美狄更斯的研究概貌,既注意到狄更斯批评中的正面声音,也不遗漏负面指责,对各种挑战与争鸣的声音都进行了客观如实的评介,研究既关注普遍性,又关注特殊性,为中国读者了解当代英美狄更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既对各个时期狄更斯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重点全面剖析,同时也注意到主流批评之外的多元化声音,并以此作为主流批评方法的一个参照点,深入揭示了各个时期狄更斯研究的特点。

这部著作展示了一个理论的大花园,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人文主义批评、主题研究、比较研究、新批评、原型批评、现象学意识批评跨学科研究、性别研究等无所不有。既有职业的狄更斯研究专家的观点,如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爱德华·瓦根内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等,也有职业作家如乔治·奥威尔,记者如艾德蒙德·威尔逊的狄更斯批评,也有理论家如弗莱、雷蒙·威廉斯、爱德华·萨义德、伊格尔顿、詹姆逊的精彩论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二战”以后虽然西方有关狄更斯的批评专著、论文和传记汗牛充栋,近万篇论文、上千部批评专著、上百部传记构成了兴旺的“狄更斯产业”,但我国有关西方的狄更斯批评翻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阅读如此多的批评材料,将如此多的批评流派的观点脉络分明地呈现出来,并有针对性地评价其得失,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三,该书较高的学术价值还表现为研究路径科学、完整,综合运用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狄更斯学术研究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革意义重大。同时该书特别重视文学批评的转向对狄更斯研究的深刻影响,并能结合研究狄更斯的各英美学者的不同批评立场与文学观点,对狄更斯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反思性的文章《经验、记忆与闲逛:本雅明眼中的狄更斯及其现代性诗学》运用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的现代性理论,从经验、记忆、闲逛等城市空间的视角研究狄更斯,发现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狄更斯作为城市生活的卓越观察家,从其创作生涯伊始,就描写了快速发展的、拥挤的城市生活对伦敦人的感觉能力所产生的影响。”{1}“狄更斯是个天生的闲逛者,也是城市经验的经历者与表达者。他始终将自己视为城市的闲逛者,街道的流浪者。”{2}在《结构与风格: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中,作者指出,纳博科夫强调纯粹经验,着重感悟和印象的批评,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一味排斥社会学、全盘否定社会历史批评”{3}“纳博科夫对文学效应及文学的接受方式也趋向于极端化。”在《意识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研究》一文中认为米勒的意识批评也存在着理论盲点,即“将作家意识和作品意识得以形成的关键性的层面即文学形式和文学叙写模式置于一边,从而滑入另类研究,将文学批评变成了批评理论或者本体论研究。”{4}

虽然该著的研究难度极大,內容丰富,资料翔实,但是由于作者的叙述深入浅出,行文流畅,脉络清晰,因此,极具可读性。所以,该书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1}{2}{3}{4} 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08~2017 天天娱乐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