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凉山咏月诗探析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8年10月02日 14:30

地域文化对人格构建的影响

摘 要:凉山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孕育了本土文人丰富多彩的文学,对仕宦、游历此地的文人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以《凉山州古诗文选释》为读本,以咏月诗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凉山地域文化背景下咏月诗所体现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地域情感。

关键词:凉山 月 诗歌 地域文化

皎皎皓月映诗心,由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与月亮客体特征的契合,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咏月篇章俯拾皆是,凉山古诗文中亦有不少咏月篇章,就其艺术成就而言,虽不能与李白、杜甫、苏轼的咏月之作相媲美,但所呈现的地域文化特色亦各自成趣。

地域文化是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是以某个特定的地域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鲜明、性质相对稳定的文化。凉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通往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前称邛都国,汉武帝时置越郡,隋唐称州,南诏改建昌府,元置罗罗宣慰司,明为建昌卫,清改宁远府,民国称宁属。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交通阻塞,使这一地区有明显的封闭性。可是封闭也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带有极为浓厚的个性色彩、地域色彩,加之物产丰富,又是多民族地区,民风民俗异彩纷呈,诗文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通过诗歌创作来实现的,本文的研究以蒋邦泽、武谊嘉《凉山州古诗文选释》{1}为读本,虽为诗文选释读本,但此书从时代、地区、体裁、风格等因素考虑,精选了从东晋到当代八十四位作者二百余篇诗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凉山咏月诗所呈现的地域自然环境

地域自然环境是地域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地域文化形成发展的物质条件。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必然孕育和促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都会对文学构成影响。”“地貌、生物和水文都能触发诗人的灵感,驱动诗人的神思,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动力,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素材而已。”{2}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古人曾给予清晰的描绘。钟嵘《诗品·总论》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3}气候的变化会引起物候的变化,因而触动诗人或悲或喜的情思,形诸于文字。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讲到山川与情感的关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4}

咏月,是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山水在诗歌中往往被看为自然地域文化的表述。山川的景观呈现,最易凸显地域特色,因为某一景观必然有其特别能反映该景观特征的景点,唯其独有,或最能与其他景观区分出来。

凉山咏月诗大多是紧扣凉山境内地名来写,地名本身就具有了纪实功能。诸如《龙湖夜月》《宿金沙江》《泸山望海楼》《金沙夜月》《泸山》《建昌竹枝词》《邛池行》《邛海棹歌》《邛海放舟》等与月相关的诗作,从篇名看,龙湖、金沙江、泸山、建昌、邛池本身就是凉山地域的标签,承载了这个区域丰厚的地域情感。

《西昌县志·地理志》“名胜”条目下记载有邑人杨学述《建南十景诗》,概括了这一地域的十处名胜:泸山苍翠、邛池映月、东岩瀑布、西沼莲香、渔村夕照、螺峰积雪、古寺闻钟、苍松挺秀、香泉烹茶、清池灵应。{5}

在景观描写中,凉山咏月诗着墨最多的是这一地域的风景名胜,试举几例。

其一,邛池映月。邛池,今称邛海。《西昌县志》云:“在县东南五里,澄莹芳渌,烟霭微茫,飞汲青,矫鹭湛碧,园林丽属,菱芡佳饶,广六十里,直径最长处约三十里,银鲥翠鲦之产,轻舫小艇之游,微风不澜,旭日始旦,鱼龙之气,晃于波心,塔寺之图,开于天半,其足以娱灵瞩荡奇胸者,远近殊姿,空水异色,莫能状也。”{6}

杨学述《建昌竹枝词》其五:“行同镜里认邛池,向晚游观景更奇。昨夜月明千顷碧,谁浮一叶赋新诗。”

杨学述,西昌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建昌竹枝词》共二十首,各从一个侧面对建昌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和生活习俗作了生动的描绘。描绘月明之夜,行走在邛海之边,影映水中,如同镜中行走。月下泛舟,碧波千顷,把酒吟诗,何等快意。

陈光前《邛海棹歌》:桂花桥畔月如钩,倒影孤亭水面浮。十里芰荷香不断,推篷遥指沈家楼。

陈光前,西昌礼州人,擅诗文,工书法。民国二十六年(1937)西昌订正县志,任分纂员。此诗描绘邛海美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致来展现山光水色。写了月下孤亭的倒影、十里芰荷的飘香以及遥望卧云沈家祠的云雾缭绕之态。诗中不仅描绘月下泛舟的惬意,还抓住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风物景观来勾勒。桂花桥,在西昌城南郊,跨海河,为当年通泸山旱道所必经之路。孤亭,邛海有二亭,一曰瀛海亭,一为海心亭,此处指瀛海亭。芰,指邛海所生长的四角菱。沈家楼,指泸山之上卧云山的沈家祠。

其二,泸山望月。泸山,《西昌县志》云:“在城南十里,邛池之南,雄深秀拔,由麓至顶约六七里,自下而上,刘公生祠等凡十五寺庙……《水经注》则以为蛙山,以其居水形状而得名。”{7}

杨学述《泸山》:

泸山登览景无穷,槛外波涛接太空。

古寺晚钟惊石子,邛池夜月唱渔翁。

莲开西沼围宫馆,瀑挂东岩吼雨风。

螺髻四时常积雪,一株宝树抱青龙。

诗以泸山为题,却不是着笔于对泸山本身的描绘,而是扣住首句“泸山登览”四字落笔。作者登临泸山极目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以泸山为立足点,把视力所及的广阔空间以及这广阔空间中的许许多多景观,全收摄为泸山景色,展现“泸山登览景无穷“的无限意趣。“邛池夜月唱渔翁”句描绘出渔舟唱晚、邛池与明月相辉映的美景。“古寺晚钟惊石子”句据《西昌县志》载,西昌城内发蒙寺“接引佛前,有石窟,内容石子,泸峰光佛寺钟鸣则动,故有古寺晚钟惊石子之句”{8}。“莲开西沼围宫馆”,作者《建南十景诗》之四为《西沼莲香》:“城西十里外,乐在水中央”。“瀑挂东岩吼雨风”,作者《建南十景诗》之三为《东岩瀑布》:“千寻飞素练,百丈下通沟。溅雪喷如怒,穿云冷似秋”。“螺髻四时常积雪”,作者《建南十景诗》之六为《螺峰积雪》:“残雪千年积,深山六月寒”。“一株宝树抱青龙”,青龙,寺名,據《西昌县志》“古迹”条记载:“相传邛海深处,古有石浮水面,渔者异之,畀之山半,坠地弗能举,因建寺以存之。”{9}

二、凉山咏月诗所体现的人文特征

地域文化有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一书在谈及唐诗中所体现出的区域文化意识时有这样的表述:“对自然山川的表现,一般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其外部特征,主要指自然存在的状态,其二是其人文特征。这是诗歌表现山川的重点。文化人游山玩水,多半是在观照自然之物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所谓物与心的对流。”{10}自然山川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或壮美或秀媚抑或深邃,更重要在于山川蕴含了人文价值。由此而观,山水的吟咏,亦是诗人世界观、志向、情感的表述。

下面以几首与“月”相关的诗歌为例,来看看其中表现的人文特征。

其一,在清月朗照之下,以物我相融为旨归,从而营造情感化的意境。朱《邛海放舟》:

万壑清泉汇,邛池一镜涵。山光深似黛,水色碧于蓝。

波静云飞影,秋高月映潭。空明何所极,灵悟此中参。

朱,浙江海盐人。1941年8月9日,作者夜游邛海,写下这首诗。诗中营造了一片静谧的秋夜景色。邛海清澈光亮,一平如镜,山光似黛,水色如蓝,云影与秋月映入湖水,更显得清幽与邈远,在一派空明中,诗人也有所参悟,即“灵悟此中参”,以心灵的感应突出心与境合,物与我融。对于作者的参悟,可以从他的《邛都览胜》中窥知一二:“……洞庭雄阔,鄱阳奇伟,太湖深秀,西湖与邛池并以柔媚胜;惟西子浓妆,邛池淡抹,各有千秋,而邛池尤以恬静胜,其深山围绕中之天真处女乎!”

朱《泸山望海楼》其二:

观稼南郊独倚楼,海风山月似清秋。湖光草树烟尘静,人迹乾坤日夜浮。

影动玉龙灵鹫出,气吞银汉彩虹流。蒹葭深处伊人在,我友携舡共游。

朱,明嘉靖中以按察司副使分巡建昌道。“观稼”,视察农事。泸山望海楼,指泸山光福寺望海楼。诗写登望海楼俯瞰邛海的情景。清风与山月辉映成趣,看湖面,在月色朗照下,城池、山、树、人、天都纳入到邛海之水中,作者不禁生发出与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一样的感叹“乾坤日夜浮”,更有螺髻山与天上的银河也映入湖中。作者不禁被这水国风光迷住了,这“海风山月似清秋”的芦苇岸边也许就是《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的地方,如此迷人的景色真值得邀友偕游,或许真能一睹在水一方伊人的风姿。

其二,营造神奇的氛围,借用神话与传说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朱《天池》:

天池非海水,绝顶暗通潮。云影落虚净,星光随动摇。骊龙时出没,鱼鸟共漂潇。我欲浮槎去,蟾宫探寂寥。

刘戬《龙湖夜月》:

龙眠湖净碧于苔,一片寒辉飞下来。天地有心光化宇,山河分影入金杯。鹊桥波跨秋寥廓,牛渚槎乘夜往回。几度醉归堂府静,南楼独倚发诗才。

马如龙《石洞琼钟》:

疑是龟壶击,空山响远音。乘槎寻古寺,明月入森林。

这三首与月相关的诗作,都运用了“乘槎”的传说。槎,乘坐木筏或竹筏。晋张华《博物志》载,海与天河可通,曾有人乘槎浮海去天河,见到牛郎和织女。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也记有汉武帝令张骞出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过月亮,见到牛郎与织女,得到机石而还的故事。在这三首诗中,“乘槎”并不实指乘筏,而是借指仙境。

天池,指螺髻山上的冰川湖泊。朱《天池》首二句写天池的传闻,地处高山绝地的天池,其水与大海暗通,接着写天池神奇的景象:白天,湖面空明澄净,能天光云影共徘徊,到了夜间,闪烁明亮的星星,映入湖中随着水波摇晃;空中的飞鸟与水中的游鱼似乎在一起游弋飞动,那充满神秘的天池中似有骊龙出没。最后两句更展开想象,天池之水既与大海暗通,想必它与天河之水也一定暗通,既然如此,何不学古人乘槎,前往月宮仙境探访嫦娥仙子。诗歌巧融传说、神话,可谓景之神奇,情之神奇。

刘戬,明宪宗成化年间进士。龙湖又称马湖、龙马湖,在今雷波县马湖乡与黄琅乡之间,是四川省三大淡水湖泊之一。四周皆峻崖,长约10公里,宽约3.5公里,中有丘如螺髻,距金沙江1公里,其水域江水同消长,日夕作潮,相传曾有龙马见于湖。《龙湖夜月》紧扣题目“龙湖”“夜月”,湖水与月色构成明净与空灵的境界,并将传说中的仙境融而为一,在静谧的氛围中,心境已与广袤而幽远的湖水月色融合在一起。

马如龙,籍贯不详,清嘉庆四年(1799)曾任越厅通判。作者有《越十景诗》。石洞琼钟,在越厅西北五十里之瓦岩,半山有洞,岩边悬石一片,长五尺,阔四尺,厚四寸,击之铿然有声,谓之琼钟,传说龟壶道人曾在此修炼并得道。《石洞琼钟》用神话与传说写出石洞琼钟的神秘,将仙境的令人向往与“明月入森林”的清幽氛围完美融合。

其三,借咏月以感人事。在凉山咏月诗作中,清人何绍基《去年中秋按试酉阳,冉生崇文〈以山为城赋〉最奇杰。今日中秋试宁远,曹生永贤〈筹边楼赋〉可与相埒;又吴生钟麟、颜生启华之作亦俱不凡。夜晴见月,喜成一律》一诗是借月以吟咏人事的代表。何绍基,《清史稿》有传,曾国藩《家书》对其才学给予极高评价。何绍基于咸丰二年(1852)简放四川学政,咸丰四年(1854)秋按试宁远府。主持宁远府考试适逢中秋,又喜见明月,因而写下这首诗:

山城斗绝觏奇文,今日筹边语轶群。

万里使星差不负,一年秋色又平分。

凉风满榻收残暑,好月当空扫片云。

河北江南方奏凯,濡毫待汝勒殊勋。

作者不远万里奉命出使,来到这边远之地,中秋对月已是一喜,更可喜的是却在宁远又发现了能写出好文章的俊才。高兴欣赏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在“凉风收残暑”“好月当空”的佳夜中,作者也对这些年轻的士子提出殷切的希望。

受到何绍基赏识的曹永贤、吴钟麟、颜启华三人,均为凉山境内有学识的人才。曹永贤为盐源县人,咸丰四年编《盐源县志》。吴钟麟,西昌人,琴棋书画俱佳。颜启华,《西昌县志》称:“启华字实甫,号竹,丁卯巨人,是科邑人荐卷者十,惟启华与何品玉获隽言焉……渊源家学,各体俱工。”{11}

三、凉山咏月诗的地域情感体现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影响了民情风俗,也影响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一般来说,由于对乡土的执着与钟情,在诗歌中多会呈现那生于斯、游于斯的生活与歌咏。而对于宦游或者羁旅漂泊的人而言,他乡的风物景观会成为抒发内心孤寂情怀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由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圆而又缺,缺后又圆的外形变化,有了言说不尽的意蕴。

同样是描绘金沙夜月,在明代会川诗人杨玉眼中是月照金沙江的美丽景色,诗人感受到的是月光水光的美好,诗人享受的是这份美妙,在月色中泛舟游玩,真有飘飘欲仙之感。这里所体现的文化心态,是对家乡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12}的兴致。其诗如下:

杨玉《金沙夜月》:

水正澄时月正圆,江空风景夜无边。山峰倒浸高低影,兔魄光涌上下天。

白浪声中飞玉镜,碧波深处见婵娟。轻舟漫橹恣游玩,恍是蓬瀛作洞仙。

再看明代诗人杨慎笔下的金沙江月却令人不堪言说与“断肠”。杨慎《宿金沙江》: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前四句写昔宿嘉陵驿站,月色中天,江涛阵阵,对亲情对乡土的思念使自己孤枕难眠。后四句写今宿金沙,身为钦犯,飘零瘴气之地,江浪拍岸,月照当楼,柔肠寸断,难以言说。昔日嘉陵驿站之愁为离别之愁,如今金沙驿站之愁真是“那堪说”,飘零不偶的身世之感在“江声月色”之中更显难堪。清人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评价包括此诗在内的几首诗说:“才人远窜,千古恨事。读数诗,令人百端交集。”{13}

{1} 蒋邦泽、武谊嘉:《凉山州古诗文选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曾大兴:《文学地理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4—35页。

{3}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4} 刘勰著,孔祥丽、李金秋等译注:《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5}{6}{7}{8}{9}{11} 《西昌县志》,民国《西昌县志》重印本,2009年版,第83页,第48页,第78页,第323页,第87页,第626页。

{10}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68页。

{12} 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2页。

{13}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凉山州古诗文研究”(13SA0147)阶段性成果

作 者:花志红,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2008~2017 天天娱乐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